电话:18201383503
邮箱:3588362872@qq.com

倒计时

参观时间

关注我们

关注公众号
  • 中国核工业迎来“第二春” 2019-09-01 11:24:14

    中国核工业迎来“第二春”▲多位院士专家在高端闭门会议上热烈讨论▲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陈列的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本报见习记者 池涵“福岛核事故以来全球核电发展总体审慎、缓慢,但从长久趋势来看,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核电技术。”中核集团总工程师雷增光在中国核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开幕式上如是表示。8月21日~23日,此次学术年会在包头举行。《中国科学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在今年结束“三年零核准”后,我国的核电项目正在稳步重启,在建核电机组10台,规模居世界第一。同时,核技术应用,如核能供热、核医学、辐照加工等以其应用面广、贴近民生、潜在经济价值巨大,顺应了本届年会的主题“创新科技 绿色发展”,受到多位院士专家的青睐,希望其成为我国核工业的第三大支柱性产业。核电:三年零核准,今年重开启自人类开发核电技术以来,已发生了三次重大核事故。雷增光认为,这三次重大核事故既是灾难,也是契机。以事故为教训,人类得以不断完善核安全文化,催生新的核技术、核安全理念,促进核电固有安全性不断提高,最终造福人类。福岛核事故发生以后,我国全面审查在运核电项目,有针对性地提高了安全措施,如增高海堤防护墙、增设应急供电设备、增加非能动设计等,并用最先进的标准对所有在建核电厂进行安全评估,严格审批新上核电项目,力求最大限度避免人为因素及管理失误。自2016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三年核电项目零核准。在核安全标准得以不断强化、“华龙一号”“国和一号”( CAP1400)等第三代核电技术在我国不断成熟以后,今年福建漳州和广东惠州太平岭等项目获得核准,标志着我国核电项目得以重启。据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王寿君介绍,截至2019年6月底,中国大陆在运核电机组47台,装机容量4873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三;在建核电机组10台,规模居世界第一位。“十三五”期间,全国核电将投产约1900万千瓦、开工760万千瓦以上,预计2020年装机达到5103万千瓦。“未来将以每年6~8台的速度进行建设。”王寿君告诉记者,“我国核科技工业发展正迎来继‘两弹一星’后的第二个春天。”核能:“三步走”解决方案专家们普遍认为,发展核电既能满足我国调整能源结构的需求,又能兑现我国在《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中减排、低碳方面对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同时也考虑到在不断提高固有安全性的前提下,核电在经济性方面的卓越优势。据雷增光介绍,在《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中,我国承诺2030年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同其他清洁能源相比,王寿君认为,1公斤铀235产生的能量相当于燃烧2700吨标准煤所释放的能量,发展核能不仅减排效果卓著,并且适应我国国情和经济地理分布。王寿君告诉记者,水电对地理条件的依赖性高,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部地区。而太阳能、风能在西北部地区资源丰富,但由于其供给不稳定,弃风弃光现象严重。在我国经济最发达、同时资源相对短缺的东南沿海地区,核能能够提供清洁、高效、安全、稳定的能源供给,应该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此外,据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核电评估中心主任王泽平介绍,常规发电企业的利润营业收入比平均为1.18%,而核电企业平均13.4%,经济性优势很明显。雷增光认为,核电的可持续发展除了需要确保安全、降低成本、提高公众接受度,还要加强自主创新。2018年,美国发布《美国对中国民用核能合作政策框架》,从技术出口、设备和部件出口、材料出口等方面全面对我国加以限制。“核心技术不能受制于人。”雷增光呼吁。王寿君介绍,近年来,我国核电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核电关键设备和材料国产化率显著提高,形成以华龙一号、CAP1400为代表的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同时快堆和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进展顺利,小型反应堆研发和示范工程准备也在积极推进之中。加纳微堆低浓化改造、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中国先进研究堆、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和先进核科学技术取得重大进展。“热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热堆解决百年问题,快堆解决千年问题,而可控核聚变将永远解决能源问题。”雷增光认为。核技术应用:核工业的“第三条腿”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核技术在工业、民用领域不断得到应用,在全球形成近万亿元产值,在某些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中占比达2%。据雷增光介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核技术应用已在辐照加工、核医学、公共安全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一直保持着较快发展速度。特别是近年来,其年增长率均超过20%,年产值达数千亿元,预计2030年突破万亿元规模。然而,目前我国核技术应用在经济中的占比只有0.4%,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多位院士专家认为,核技术应用可以在医学、工业、农业、安全、环境、考古等多个学科中发挥作用,应该大力发展,使之成为核电、核燃料之外核工业的第三大支柱性产业。为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冠兴形象地称核技术应用是核工业中的“轻工业”。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认为,核能供暖或是我国北方冬季雾霾问题的解决方案。他介绍,由中核集团研发的泳池式低温供热堆“燕龙”已实现小范围供热。该堆型“零堆融、零排放、易退役”,适合部署在居民区附近。叶奇蓁预计,核能供热的成本有望达到和燃气同等价格,并可以通过进一步技术研发实现热电联供,甚至核能制氢,同如火如荼的氢能源产业配合起来。叶奇蓁表示,从1970年2月8日周总理批示我国建设秦山核电站至今,我国的民用核技术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对世界先进水平从跟跑到并跑。他期盼,在 “第二个春天”里,核工业能够继续进步,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里实现领跑。《中国科学报》 (2019-09-02 第7版 能源化工)

  • 拥抱互联、融入智能,开启工业自动化的新未来 2019-08-14 13:16:52

    工业自动化如何向智能制造升级?想要实现智能制造,就必须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固定改造路径吗?精益生产一定要建立在智能化设备之上吗?在不同企业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更多颠覆传统思路的答案。有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数控化率已超50%,同时管控集成和产供销售均已实现,已明显具备智能制造基础的条件。尤其是在自动化领域,产品需求侧逐步呈现出向高端、数字、互联、安全、环保倾斜的趋势。而供给侧则明显表现出了拥抱互联、融入智能两大转型方向。行业人士针对大量数据总结分析了中国自动化应用现状,并预测未来中国自动化市场将保持中速增长的态势。自动化、数字化、工业互联是智能制造的基础,我国制造业正在经历着自动化深入、数字化提升、网络化实践、智能化导入的一步一个台阶往前走发展阶段。      随着中国工业互联网元年的到来,一些数字化程度高、应用价值大的行业,将率先进入智能制造时代有企业认为流程工业智能工厂建设主要面临工厂运营全生命周期、制造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企业面临生产的多元化挑战、市场变化不确定性、“孤岛”林立集成应用难等挑战,当工业4.0时代带来时,传统的工业控制也被重新定义。数字转型,就是帮助企业构建基于“工业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的数字化智能制造模式和数字运营维护模式,驱动企业业务实现面向数字经济的转型升级,推动企业实现自我变革和创新重构。在数据的驱动下,工厂核心逐步实现从运营效率到产业链效率的转变,从作业效率到商业效率的转变。最终,实现企业级AI,利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再造业务流程和行业效率模型。帮助企业构建基于“工业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的数字化智能制造模式和数字运营维护模式,驱动企业业务实现面向数字经济的转型升级,推动企业实现自我变革和创新重构。

  • 中国企业创造3D打印世界最快速度 2019-08-14 13:11:47

    在北京中关村一栋写字楼里,一台3D打印机正在接受电脑指令工作,一个纸抽盒大小的巴黎圣母院模型从树脂溶液中拔地而起,钟表上的花纹肉眼可见。13分钟全部完成,这是目前全球3D打印的最快速度,一般打印相同的模型需要6个小时左右。  3D打印技术自问世以来因其可以满足小批量、定制化要求而备受瞩目,但制作速度决定了3D打印能否被制造业接受。拥有清华大学本科学位,美国南加州大学、奥本大学硕士与博士学位的李厚民一直希望通过提升速度来增加3D打印普及率,终于研发成功并创办了UNIZ科技,以1200mm/h的速度成为“世界上最快的3D打印”公司,获得奔驰、格鲁诺、特斯拉等多家企业的订单。  “能拿第一,为什么拿第二?”李厚民有着“技术大牛”的自信和追求。如果打印一个零部件需要耗费多天,就失去了3D打印的实际作用与魅力。和市场上的一般思路不同,李厚民团队是通过光固化的系统优化做突破。  研发做实验是日复一日的枯燥,团队常常工作到半夜一两点,有时候楼门都锁了。但大家很快乐,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研发思路十分自信,相信这一定是正确的技术路径,突破与成功只待时间。  终于,打印速度达到了1200mm/h。这意味着,同样时间内,别人的3D打印机只能打印出一个瓶盖,UNIZ科技却能打印出一个可乐瓶。  成功那一刻真正来临时,李厚民兴奋地在微信群里把好消息“昭告天下”。然后,他又一如往常去做实验了,只记得那天的夜色特别美。  2016年,李厚民带着产品去参加美国消费电子展(CES大会),这个打印速度震惊了在场听众。演讲结束,UNIZ科技展位前立刻围满了人,有企业现场下了订单。  虽然李厚民是公司技术研发领头人,但对软件研发领域并不擅长。身为CEO,李厚民为了补足公司短板,力邀软件研发“大牛”朱荣付加入,“三顾茅庐”数次与他交流。朱荣付被他一句“你是想只成为行业领先者,还是想改变世界”打动了。  在国际市场上,3D打印领域内有两家先行者,一家是Carbon3D,另一家是Formlabs。这两家公司是UNIZ科技的对标企业。后来,在一次展会中,Formlabs的CEO特地来UNIZ科技展位试探技术细节,并打趣地说:“整个市场我最担心你们。”  一家中国初创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发挥后发优势,逐渐可以和世界领先企业平起平坐,再超越只用了5年。李厚民自豪地说:“在技术层面,我们的速度占绝对优势;在定价层面,我们的价格要比同类产品更具竞争力。”     速度提升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过去,3D打印受速度所限,使用者只是少数,并没有真正被市场接受和认可。李厚民说:“目前国内制造业和3D打印的结合还处在初级阶段,未来3年制造业一定会面临数字化的改革,3D打印速度从小时级到分钟级的转变将为智能智造变革服务。”       UNIZ科技按照应用场景研发了多种不同尺寸的3D打印机,小到打印戒指,大到打印工业级用品,服务范围覆盖工业制造、汽车制造、教育培训、齿科与临床医疗、文娱动漫、鞋业制造等行业。并在荷兰海牙设立欧洲服务中心、在北京设立亚太服务中心、在广西钦州设立了生产工厂。  以齿科为例,过去根据用户牙齿的形状制作石膏牙模需要一周的时间,而且精度稍差。如今利用UNIZ科技的3D打印技术,可以在保证精度的同时,快速生成多个牙模,大大提升了牙模制作速度,节省了医生和患者的时间。  1982年出生的李厚民如今身为人父。在家里,他经常拿着自己的产品自豪地告诉孩子“这个是爸爸做的”。而在多个国际站台上,他可以光荣地说“这就是中国速度”。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陈璐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机器人技术发展与智能制造不断创新 未来可期 2019-07-24 18:01:27

    随着我国土地成本以及劳动力成本的双攀升,传统制造业开始不断转型升级,同时新的系统应用不断涌现,物联网与智能制造之间不断加深联系,机器使得企业工厂在节约生产成本、保障生产安全的同时,快速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了竞争力,也促使智能制造产业的飞速发展。       近日,江苏连云港市海州经济开发区一家智能商用服务机器人制造公司的首批智能机器人正式下线,并表示将陆续服务于大型医院、学校、银行、政务大厅等场所,其目标是在三年内,全省机器人产业产值达1000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       这一数据也表明,在工业物联网快速发展的同时,不管是大型工厂或小型作坊,机器人与人类一起作业的局面已然出现。在工业自动化的趋向下,机器人大规模的使用是必然,它也将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工业场景之外,一些新的产品如餐饮服务机器人、迎宾机器人、儿童机器人、扫地机器人、自主型机器人、娱乐机器人、无人机、智能巡逻机器人等,正在悄然进入人类生活。还有,纳米机器人作为当今科技的前沿热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制定相关的战略性计划,并投入巨资抢占先机。        未来,各种各样的机器人也将会应势而生,这必将带来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同时催生新的就业岗位,推动智能制造系统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目前,机器人在我国生产制造业中仍存在局限性,在使用范围及接受度上仍与工业发达的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但跳出当前的应用局限,由于机器人敏捷和操作的安全性方面的要求,也将迫使企业在自动化生产上投入更多的精力、物力、财力,去不断完善升级智能制造系统。       加之,国家政策的扶持,围绕机器人的技术研发、知识产权服务、展示交流、市场应用等方面都将得到更完善的便捷通道支持,更好的发展产业集群,推动企业发展。机器人企业也应充分用好产业扶持政策,打造上下游企业生态链,共同促使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赶超世界领先水平。

  • 五招齐发 加快推进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 2018-07-26 18:01:27

    导读: 传统产业仍然是制造业的主体,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发展基础,绝不是包袱和落后的代名词。加快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衍生新兴产业,形成发展新动能。今年4月份,李克强总理在山东考察时,对山东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出了要求。6月13~17日,山东省召开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统领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并强调要“再创传统产业新辉煌。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支持企业开展高水平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建设制造业强省。”提高传统产业质效传统产业仍然是制造业的主体,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发展基础,绝不是包袱和落后的代名词。加快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衍生新兴产业,形成发展新动能。一是向转型升级要质效。把转型升级作为激活传统动能的主要着力点,去年3月,省政府印发实施了《〈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省里定期发布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南和重点项目导向目录,确定2016~2018年期间,对全省主导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进行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引导企业不断加大技改投入、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益。二是向研发设计转化要质效。坚持产业化方向和市场导向,着力突破制约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16年,我们发布了高端装备等17个行业技术发展白皮书,有效引导了企业创新投入。三是向提高产品附加值要质效。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加快推动由生产制造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转变,做强“微笑曲线”两端,促进产品结构由原材料产品向制成品转变,由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向终端产品转变。四是向释放先进产能空间要质效。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实现工业供给能力新提升加快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要提高新兴产业规模,加快实现工业供给能力新提升。一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为支柱产业。比如,我们以齐鲁软件园、青岛软件园两个国家级软件园为载体,培育全省大数据产业集聚区,浪潮集团、中创软件等一批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二是培育壮大特色新兴产业。释放“互联网+”的力量,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有技术优势、产业基础的新兴产业,支持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增材制造等关键装备创新应用,推动特色新兴产业迅速壮大规模。三是加快发展智慧产业未来产业。紧盯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趋势,积极发展智慧能源、智慧物流等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形成融合发展新优势加快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要提高跨界融合潜力,逐步形成融合发展新优势。一是挖掘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新增长点。把服务型制造作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关键领域,培育个性化定制、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扩大研发设计、科技咨询、信息技术服务、第三方物流等专业化服务规模。二是挖掘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新增长点。比如,海尔集团发展“互联网工厂”,用户的个性化产品订单直接可以下单到工厂,自动完成整个产品的生产。今后要大力发展云制造、互联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三是挖掘产城融合新增长点。在城镇化进程中强化产业支撑,打造特色产业小镇。四是挖掘产融融合新增长点。我们近期联合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发布了《“5+4”去产能行业企业“白名单”》,筛选了253家优质企业,发布融资需求1138亿元,鼓励金融机构“一企一策”制定精准化、差异化信贷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五是挖掘军民融合新增长点。努力塑造工业新形象加快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要提高品牌价值档次,努力塑造工业新形象。以“标准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建设为抓手,擦亮“老字号”,叫响“大品牌”,支持“成长型”品牌,加快培育国内外知名自主品牌,打造“山东百年品牌”,推动品牌优势向价值优势转变。一是夯实品牌基础。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积极适应消费需求向个性化、高端化升级的新趋势,大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二是扩大品牌影响。我们将以“好品山东”为引领,集中打造山东优秀工业产品,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品牌并购、渠道整合,树立山东工业区域品牌、集群品牌形象,扩大“山东制造”、“好品山东”的国际影响力。三是提升品牌价值。引导企业制定品牌战略规划,强化宣传策划和形象传播,积极发展工业文化,为品牌注入文化基因。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加快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是要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一是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二是造就优秀企业家队伍。三是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四是抓好干部教育培养。

  • 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模块化之路 2017-07-26 18:01:27

    OFweek机器人网讯: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开始逐渐消失,而作为新兴领域的机器人产业则迅速崛起。2012年中国机器人购买量达到2.3万台,中国一跃成为仅次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机器人市场,领先美国、德国。  中国拥巨大的市场,但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在技术上发展上却先天不足,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稍显薄弱。尤其是近10年来,进口机器人的价格大幅度降低,我国自行制造的普通工业机器人在价格上根本无法与之竞争,对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造成了很深的影响。  为了重塑我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为自动化道路打开大门,2012年国家出台《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其中对"工业机器人"有专门的阐述:攻克工业机器人本体、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和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共性技术,自主研发工业机器人工程化产品,实现工业机器人及其核心部件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  国产机器人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如何壮大品牌就显得格外重要。鉴于此,2014年1月7日10点-11点,中国高科技行业门户--OFweek特举办主题为《工业机器人技术的智能化、模块化和系统化》在线研讨会,邀请专业人士在工业机器人技术问题上进行探讨。  本次会议上,上海交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主任,机器人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曹其新教授将探索从技术上如何避开跨国机器人公司竞争锋芒,通过引进工业机器人技术的智能化、模块化和系统化技术,根据中国制造业对工业机器人需求的市场特点,以机器人产业联盟为平台发展机器人结构的模块化和可重构化;控制技术的开放化、PC化和网络化;伺服驱动技术的数字化和分散化;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实用化等相关技术。专家简介: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主任,机器人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主要从事机器视觉、智能控制与模式识别、机器人3D仿真以及机器人模块化技术方面研究,代表成果有:月球、火星漫游车、全方位自主移动机器人、海洋石油管道检测机器人、智能助行机器人、交互式迎宾机器人、面向智能维护的核电遥操作机器人以及瓜果选别和摘采机器人等,相关成果在国际国内学会和杂志上发表(EI&SCI)论文9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0个。

Copyright 2018- 2024 中工智科技有限公司   津ICP备19006493号-2



关注公众号